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雪线是升高还是降低,以及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
雪线是升高还是降低(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)

本文目录

  1. 雪线高度是什么受什么影响有什么规律
  2. 雪线南北高低的变化
  3. 雪线的高低跟什么有关

一、雪线高度是什么受什么影响有什么规律

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界,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。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: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,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。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。

1、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。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,温度高时雪线也高。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,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。

2、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,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。从山势上看,陡峻的山地,积雪易下滑,不利于积雪保存,雪线偏高;坡度较小的山地,有利于积雪沉积,雪线偏低。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,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,气温偏高,雪融化较快,雪线位置较高;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,气温偏低,雪线位置也较低。对于北半球而言,南坡、西坡日照多,冰雪消融量大,雪线偏高,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。

3、具体到某一山区,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,又是迎风坡,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,因此,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。其南坡面向印度洋,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,年降水量在2000~3000毫米以上,在同等气温(低于0°C)情况下,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,形成降雪,形成海洋性冰川,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;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,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,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,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~800毫米,空气要达到过饱和,必须海拔升高,气温继续降低,才可能形成降雪,形成大陆性冰川,雪线大多在6000米左右,个别地区达6200米。

4、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。如全球变暖、臭氧层的破坏、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。特点:1、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,反映了气温的影响。在中国西部,从青藏高原、昆仑山往北到天山、阿尔泰山,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、3900~4100米和2600~2900米。再往北到北极地区,雪线降至海平面。2、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,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少。在青藏高原,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~800毫米,雪线高5500~6000米;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,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。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,雪线由东(4600~4700米)向西(5000米)升高。3、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。北半球在同一山地,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。但在喜马拉雅山,南、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,致使南坡雪线(4500米)比北坡雪线(5900~6000米)低1400~1500米。

二、雪线南北高低的变化

1、受温度影响,低纬地区,温度高,高山上的雪线海拔较高。高纬地区温度低,高山上雪线海拔较低。到两极附近,积雪就覆盖在整个地表。

2、2)阳坡雪线高于阴坡。一座山体,由于所处纬度不同,太阳辐射量在山体两侧有差异,导致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温度也不同,坡面两侧雪线会出现高低。

3、3)雪线也有季节的变化,在季节分明的地区,冬季雪线偏低,夏季雪线偏高。

4、4)迎风坡雪线海拔比背风坡低迎风坡降水充沛,背风坡为雨影区,相对干燥,同海拔高度上,迎风坡由于大量的降水导致温度比背风坡低,故雪线下降。

5、总之,山体两侧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是温度与降水:阳坡雪线高,阴坡雪线低,迎风坡雪线低,背风坡雪线高。当某一坡面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时,此时决定因素是降水,所以雪线偏低。

三、雪线的高低跟什么有关

1、雪线的高低跟温度、降水和地貌有关:

2、温度因素: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,温度越高,雪线也越高。

3、降水因素:降水越大,雪线越低;降水越小,雪线越高。

4、地貌因素:从坡度来看,陡峻的山地,积雪易下滑,不利于积雪保存,雪线偏高;坡度较小的山地,有利于积雪沉积,雪线偏低。

关于雪线是升高还是降低,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的介绍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